推广 热搜: 家庭教育  幼教  家庭  教育  初中  知识  教育资讯  高中  学习  小学 

爸爸妈妈对孩子最好看的的暗示,就是“我相信你!”

   日期:2025-01-29     来源:www.jzlgcc.com    浏览:505    
文章简介:01假如有一样东西,你给了孩子,他就会变得聪明、果敢、独立、自信,他更有幸福感,能成为更好的自己,你会给他吗?我想大多数父母都会回答:当然会! 的确!这是一个大家不惜花重金、竭尽全力培养孩子的年代,从来没什么年代像现在的爸爸妈妈如此关注亲子...

01

假如有一样东西,你给了孩子,他就会变得聪明、果敢、独立、自信,他更有幸福感,能成为更好的自己,你会给他吗?


我想大多数父母都会回答:当然会!


的确!这是一个大家不惜花重金、竭尽全力培养孩子的年代,从来没什么年代像现在的爸爸妈妈如此关注亲子教育。


与大家那一代小时候动不动就会挨批挨打的情况不同,在各路专家纷纷站出来讲“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的今天,大家一直在各种场所看到年轻的父母对孩子竖起大拇指,听到他们对孩子说:“加油宝贝,父亲(母亲)相信你是最棒的!”


可惜,这个谎撒得不够漂亮,在生活里,它漏洞百出!


02

前不久,同事孙阿姨的女儿从海外打电话回来,说自己在海外生活得很不愉快。


孙阿姨的女儿是个超级学霸,从小乖巧、听话,顺理成章地考上了美国的大学,但到了那边才了解,她的生活能力、独立考虑能力、交流能力在同龄人中却处于中下水平。


她和妈妈说起我们的烦恼,言语中居然有了怨怼:妈,你以前把我照顾得太好了,但出了国,我才了解,自己居然还是个孩子子!


孙阿姨嘴上安慰着女儿,但心里非常难过,她不了解一向自信的女儿语气里如何居然出现了卑怯,也不了解自己过去对女儿无微不至,如何就错了?!


其实,这是不少中国家庭的局面,爸爸妈妈对儿女无微不至地照顾,儿女把这种无微不至的照顾也视为理所当然,但这类孩子长大将来,一种不成熟的状况却日渐显露出来,这种不成熟即便不流露于表面,也根植于内心。


有心理学家做过调查,现在90%以上的高中毕业生在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一片迷茫,他们不了解自己该学什么,该干什么,将来会过哪种生活,他们在专业的选择上多数是听从爸爸妈妈的建议和安排。


为何会如此?


其实,是由于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帮他做决定,而封杀了他成长的空间。

03

大家多少都做过如此的事吧?


追着孩子给他穿衣,强迫孩子再多吃几口菜,催逼甚至监督孩子写作业,提醒他见到邻居打招呼。


没错,不少人觉得这类是爸爸妈妈分内的义务。但,假如做得太多太细太极端了,就变成了对孩子的过度干预。


我有个妹妹,天天早上妈妈都要叫她起床,只须她有超越30秒没动,妈妈就会一直在床边催她,而且分贝愈加大,简直就是一只尖叫的闹钟。


且不说其他人起床时都需要时间去适应,退一步讲,你不叫她起床她就不了解自己起床吗?


其实,让孩子掌握自己根据学校需要合理安排入睡、起床、吃早餐的时间比什么都要紧!


如何掌握?其实非常简单。


假如她起晚了就会迟到、会挨批,但她也从这类惩罚中掌握了——我到底该如何安排我的时间我才能按时到校!


但大家总是没如此的耐心让孩子去试误,她天天只不过在你的催逼中满含着怨怼起床,一家人剑拔弩张,孩子携带如此的糟糕心情吃早餐、上学……而她永远不了解她的母亲如此晚上催她写作业、早上催她起床到底是为何!


有时候,大家在孩子的童年里饰演的就是一只尖叫闹钟的角色。只须孩子一刻没根据大家的需要行事,大家就一刻不可以停止尖叫。


04

这种干预背后的根源是什么呢?


就是我前面说的那个不好看的谎话——虽然大家口口声声说大家的孩子是最棒的,但事实上大家并不相信我们的孩子!


不相信孩子会自己吃饭,不相信孩子会了解冷热,不相信孩子会自己穿衣,自己起床,自己做作业,甚至不相信孩子会自然而然地长成一个好人。


所以,在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大家一直在旁边唠叨、提醒、把控……就害怕他长歪了。


可惜,父母对孩子的干预,表面上看是过度呵护、过分娇纵致使孩子独立性差,孩子没自主权;从深层次上来讲,这种行为和思想上的包办代替将直接致使孩子内心成熟缓慢、精神世界空虚、没力量感,而且很不自信。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指出:人格由“经验”和“自我定义”构成,当自我定义与知觉的、内藏的经验呈现协调一致的状况时,他便是整理的、真实而适应的人,反之他就会历程或体验到人格的不协调状况。



意思就是说,孩子自己觉得对的,根据我们的经验去做,和父母告诉他什么是对的,需要他去做,给孩子带来的是完全不同的感觉。


前者是孩子打造自信、独立成熟的必经的道路,后者却是父母对孩子精神的阉割。

05

父母对孩子的控制不只包含生活层面的每件事操心、干涉,也包含对孩子三观上的灌输,对成功的概念,对孩子生活的规划,对他们的独立意识进行大刀阔斧的修正和改造。


你想拥有些生活可能不是孩子想拥有些,你信奉的价值观也未必是孩子认同的,你手中闪耀的镁光灯或许不可以照亮孩子的生活,反而会在他们心里留下阴影!


大家为何喜欢控制孩子?表面上看是孩子长不大,其实是大家自己没长大。

武志红老师提到:大家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部分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


婴儿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全能自恋,即,婴儿感觉我是无所不可以的,我一动念头,和我完全浑然一体的世界(其实是母亲或其他养育者)就会根据我的意愿来运转。

不少成年人,包含目前的年轻爸爸妈妈和年迈爸爸妈妈,他们在潜意识深处依旧有全能自恋的心态,只是,他们把自己可以掌控的世界变成了身边的孩子。


全能自恋的同时会随着无助感,当全能自恋受挫的那一刻,这类成年人会感觉自我和整个世界都破碎了,这种深深的无助感会转变成暴怒、忧伤、自责,为了消除这种难受的体验,他们会转而攻击那个破坏他们的全能自恋的人,强迫他们做出改变,来满足我们的全能自恋。

06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验证过如此一个事实:

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遭到其他人下意识的影响,同意他们给予我们的暗示。大家特别会不自觉地同意自己喜欢的、钦佩的、信赖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在孩子小时候,这个人就是他们的爸爸妈妈。



当爸爸妈妈没给足孩子充分的信赖时,孩子会默默同意这种暗示,觉得我们的确不可以,不会自己吃饭、不懂增减衣服、不会照顾自己、不可以自主学习、不可以掌控我们的生活……于是,父母1日不放下,他们就1日长不大。


于是会出现如此两种极端状况,一种是孩子被爸爸妈妈战胜了,成为了一个听话的、被动的、无能的妈宝男、妈宝女;另一种是孩子战胜了爸爸妈妈,掌控了我们的生活,却落下一个不听话甚至不孝的罪名。


我看过一幅漫画,印象很深刻。


平地上本没沟壑,也没荆棘和沼泽,可是,如此一方坦途上却让人为地架起高台,摆设好梯子,让孩子从上面通过,看上去帮助,实则为孩子增添了新的困难和障碍。以此来形容当今爸爸妈妈为孩子的付出再形象不过了。


对孩子来讲,他们完全有能力自己走过这片空地,并无需爸爸妈妈太多的帮忙,正像漫画中所说的:“只须给他们两条腿就已经足够了。”可是大家的爸爸妈妈并没给孩子如此两条腿,而是自己充当了孩子的“轮椅”或“拐杖”,把孩子禁锢在了自己给孩子划定的范围之内,其结果,是孩子离开了爸爸妈妈寸步难行,甚至不会走路。

事实上,正是那些期望孩子成才的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过度控制,成了孩子成长进步的最大障碍。

07

大家该如何做?


1、真的相信大家的孩子,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


允许孩子和你不同,他可以有他的选择,他可以有他的想法,他可以不根据你期望的那样去做。

2、让孩子同意自然的惩罚。

孩子不睡觉,就会困;早上赖床,就会迟到,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在大家眼里,孩子一直走在“做错事”的边缘,提醒无效就不要再提醒,让他体验一次做错事的后果,比讲再多的道理都记忆深刻。 


3、大家也要成熟,也要长大。

大家的长大不是能力的增强和智慧的增长,而是掌握消除自己潜意识里的全能自恋,允许身边的人做他们自己,允许大家的孩子成为他们自己想成为的人,把大家的见地拉回到自己身上,自己完成我们的梦想,自己成全我们的愿望,从控制转变为放下。


日常的允许与接纳、行动中的放下与信赖,胜过一万句空洞、虚伪的“孩子你最棒!”

那样,成长路上最最宝贵的信赖,你敢不敢给他?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